"怀瑾握瑜兮,穷不知所示"——这句出自屈原《九章·怀沙》的千古名句,以瑾瑜美玉为喻,道出了诗人高洁品格与世俗困境的矛盾。瑾瑜皆为美玉,在古代象征君子之德,而"穷不知所示"则深刻揭示了贤者不遇于时的悲哀。屈原借玉喻己,抒发其虽怀抱美德却无处施展的苦闷,这种以物喻志的手法成为后世诗词创作的重要范式。
从文字学角度考察,"瑜"字本义为美玉,《说文解字》释为"玉之光也",引申为玉之精美者。在古代礼制中,玉器不仅是身份象征,更是品德的外化。《礼记·玉藻》云:"君子无故,玉不去身",可见玉与君子修养的密切关联。屈原巧妙化用这一文化符号,使"含瑜"超越了简单的物质层面,升华为精神品格的诗意表达。
纵观中国文学史,以玉喻人的传统源远流长。《诗经·卫风·淇奥》中"有匪君子,如金如锡,如圭如璧"已开先河。至屈原时代,这种象征手法更臻成熟。在《楚辞》中,玉意象出现达四十余处,或喻高洁品格,或指贤能之士,形成独特的审美体系。唐代李白"白玉一杯酒,绿杨三月时"、宋代辛弃疾"倩何人唤取,红巾翠袖,揾英雄泪"等,皆延续了这一传统。
值得注意的是,"含瑜"不仅指怀藏美玉,更暗含"内含光华"之意。这与儒家"内圣外王"的理想人格相契合。《论语》载:"子贡曰:'有美玉于斯,韫椟而藏诸?求善贾而沽诸?'子曰:'沽之哉!沽之哉!我待贾者也。'"孔子以玉自况,期待明君赏识,与屈原的遭遇形成鲜明对比。前者终得施展抱负,后者却只能怀瑜而没,这种差异恰恰折射出战国时期士人命运的多样性。
从艺术手法分析,屈原此句运用了对比与反衬的技巧。"怀瑾握瑜"极写内在之富有,"穷不知所示"则强调外在之困窘,两相映照,强化了悲剧张力。这种"内美外恶"的强烈反差,成为后世怀才不遇主题的经典表达模式。杜甫"纨绔不饿死,儒冠多误身"、李商隐"虚负凌云万丈才,一生襟抱未曾开"等诗句,都可视为这一传统的延续。
在文化传承方面,"含瑜"意象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。成语"怀瑾握瑜"成为形容人品德高尚的固定表达,而"瑕不掩瑜"则演变为宽容缺点的处世智慧。这种玉文化的影响甚至超越文学领域,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。古人佩玉不仅是装饰,更是时刻提醒自己修身养性的"随身铭"。
当代重读"含瑜"诗句,尤具现实意义。在物质丰裕的今天,如何保持精神上的"怀瑾握瑜",如何在浮躁社会中坚守内心价值,成为现代人需要思考的命题。屈原的诗句提醒我们,真正的财富不在于外在拥有,而在于内心持守。这种超越时代的智慧,正是古典诗词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。
本文地址:古文诗词频道 https://www.neebe.cn/guwen/1152632.html,励北网一个免费的知识分享平台,本站部分文章来网络分享,本着互联网分享的精神,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