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白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(730年)春,当时孟浩然将往广陵,李白在黄鹤楼为其送别。诗中前两句点明送别的地点、时间和友人的去向。黄鹤楼是江南名楼,传说仙人子安曾乘黄鹤经过此地,故得名。而"烟花三月"则生动勾勒出扬州春日的繁华景象,柳絮如烟,百花似锦。后两句写诗人目送友人乘舟远去,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,只见长江浩浩荡荡流向天边。这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,又展现了广陵地处长江要冲的地理特征。
广陵作为历史名城,早在春秋时期就是吴国的邗城,汉代设广陵国,隋唐时期成为重要的商业都市。唐代的广陵是淮南道治所,漕运枢纽,商贾云集,市井繁华。杜牧在《遣怀》中写道:"十年一觉扬州梦,赢得青楼薄幸名",可见当时扬州的繁华景象。李白选择"下扬州"这个意象,不仅因为孟浩然确实要往广陵,更因为广陵在当时人心目中代表着富庶与美好。
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值得细细品味。诗人巧妙运用对比手法:近处的黄鹤楼与远方的广陵,静止的楼阁与移动的舟船,有限的视野与无限的天际,形成强烈的空间张力。诗歌语言清新自然,不加雕饰,却意境深远。"孤帆远影碧空尽"七个字,既写实又写意,既具象又抽象,可谓神来之笔。全诗情感真挚而不伤感,豁达中见深情,充分展现了李白豪放洒脱的诗风。
从文化地理角度看,这首诗还反映了唐代文人漫游的风气。唐代士人常有"仗剑去国,辞亲远游"的传统,广陵作为东南都会,自然是重要的游历目的地。李白本人也曾多次游历广陵,他在《秋日登扬州西灵塔》中写道:"宝塔凌苍苍,登攀览四荒",可见对广陵风物的热爱。
这首诗对后世影响深远。宋代苏轼在《赤壁赋》中写道:"逝者如斯,而未尝往也",与"唯见长江天际流"有异曲同工之妙。明代杨慎在《临江仙》中"滚滚长江东逝水"的意象,也可追溯至此。现代诗人徐志摩的《再别康桥》中"轻轻的我走了,正如我轻轻的来",其意境营造显然受到李白这首诗的启发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这首诗中的"烟花"一词别有深意。在现代汉语中,"烟花"多指焰火,但在古诗词中常指春日如烟的景色。王维在《送元二使安西》中也有"渭城朝雨浥轻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"的描写,与"烟花三月"有相通之处。这种意象的运用,展现了古代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精准把握。
李白的这首送别诗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抒情作品,更是了解唐代广陵风貌的重要窗口。它让我们看到,千年前的广陵已是如此令人向往,其"烟花三月"的美景至今仍吸引着无数游人。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,正是因为它用最精炼的语言,捕捉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追求。
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。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。这首李白的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可谓千古绝唱,将离别之情与广陵美景完美融合。广陵,即今日扬州,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向往之地。诗中"烟花三月"描绘的正是扬州春日最美的景致,柳絮如烟,百花争艳,恰似人间仙境。
本文地址:古文诗词频道 https://www.neebe.cn/guwen/1152306.html,励北网一个免费的知识分享平台,本站部分文章来网络分享,本着互联网分享的精神,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