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过对张家坡墓地、洛阳北窑西周墓的形制分析,可见墓道多呈南北走向,棺椁安置严格遵循"负阴抱阳"的方位学。虢国墓地M2001号墓的青铜器铭文显示,当时已出现专门负责"相地之官",使用圭表测定日影来确定墓穴方位。在丰镐遗址发现的车马坑均位于主墓东南方位,对应八卦中的巽位,符合"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"的气场理论。周人将墓葬与天文星象相结合,岐山凤凰山遗址的祭坛遗迹表明,当时已通过观测北斗七星来校准墓室轴线。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周代王陵普遍选择在泾渭交汇的冲积平原,这种"两水夹明堂"的格局既能聚气又能防洪。宝鸡石鼓山西周墓群出土的青铜何尊铭文记载"惟王既克大邑商,则廷告于天,曰:余其宅兹中国,自之乂民",印证了择中而葬的都城规划思想。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的玉器摆放方式,更开创了"玉敛葬"的风水庇佑传统,为后世形成完整的阴宅理论体系奠定基础。
现代地质勘探证实,西周墓葬所在区域多处于地质稳定带,避开地震断裂带和地下暗河。洛阳北窑M1号墓的青膏泥密封层,既防潮又形成密闭的气场保护,这种"藏风聚气"的技艺比《周易》记载的"上古穴居而野处"已有质的飞跃。周人创造的"兆域图"制度,通过测定土壤颜色、辨别草木长势来选择吉壤,这种科学方法至今在关中地区民间仍有传承。
西周墓葬风水作为中国古代风水学的重要实践,体现了三千多年前先民对自然环境的深刻认知。在陕西岐山、扶风等地的考古发现中,周原遗址的贵族墓葬群多位于渭河北岸的黄土台塬,这种背山面水的格局正是《诗经》所载"相其阴阳,观其流泉"的具体实践。考古学家在周公庙遗址发现的西周高级贵族墓区,严格遵循"左青龙右白虎"的风水原则,东侧有蜿蜒溪流象征青龙,西侧绵延丘峦对应白虎,完美契合后世《葬经》"得水为上,藏风次之"的理论雏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