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汉语词典知识平台,分享汉字词语知识、历史文学知识解答!

励北网

出门的诗句 踏遍青山人未老,风景这边独好

来源:励北网  作者:小北  发布时间:2025-11-14 03:22
摘要:深度解析中国古诗词中出门意象的文化内涵,从王维送别到柳永雨霖铃,出门诗句承载的离愁别绪与人生哲理,展现古典文学中空间移动与情感表达的完美融合。...

"出门东向望,泪落沾我衣。"这句出自汉乐府《十五从军征》的诗句,道尽了千百年来游子离家的复杂心绪。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中,"出门"这个简单动作承载着太多文化密码与情感重量。从仗剑去国的豪情到折柳赠别的缠绵,从踏雪寻梅的雅趣到负笈游学的坚毅,诗人们用笔墨为"出门"这个日常行为注入了永恒的艺术生命力。

唐代诗人王维在《送别》中写道:"下马饮君酒,问君何所之?君言不得意,归卧南山陲。但去莫复问,白云无尽时。"这首送友人出门归隐的诗作,将出门的抉择与人生际遇巧妙融合。诗人以白云象征隐逸生活的自在,暗示出门不仅是空间移动,更是精神归宿的追寻。盛唐时期,士人出门漫游成为风尚,李白的"此行不为鲈鱼鲙,自爱名山入剡中"(《秋下荆门》),将出门远游升华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。

宋代词人柳永的《雨霖铃》更是将离愁别绪推向极致:"执手相看泪眼,竟无语凝噎。念去去、千里烟波,暮霭沉沉楚天阔。"词人通过描写出门离别的场景,构建出烟波暮霭的苍茫意境。这种出门时的缠绵悱恻,与陆游"楼船夜雪瓜洲渡,铁马秋风大散关"的壮烈出征形成鲜明对比,展现出不同境遇下出门的多元面貌。

明清时期,出门题材在诗词中继续演变。高启的《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》中"大江来从万山中,山势尽与江流东"的雄浑气象,与纳兰性德"山一程,水一程,身向榆关那畔行"的婉约情致相映成趣。这些作品说明,出门既是地理空间的跨越,也是心理情感的位移,更是文化认同的建构过程。

出门的诗句 踏遍青山人未老,风景这边独好-1

在古代社会,出门往往意味着与安稳生活的诀别。《古诗十九首》中的"行行重行行,与君生别离",以最朴素的文字道出最深刻的离别之痛。而陶渊明的"舟遥遥以轻飏,风飘飘而吹衣"(《归去来兮辞》),则赋予出门归家以哲学意味,将物理移动提升为精神返乡的象征。

出门的诗句 踏遍青山人未老,风景这边独好-2

诗词中的出门意象还常与时节变迁相呼应。杜甫的"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"(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),在归心似箭的欢快中暗含战乱年代的漂泊感。而王维的"渭城朝雨浥轻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"(《送元二使安西》),则通过清晨雨景烘托出出门送别的清新与惆怅。

从文化地理学视角看,诗词中的出门叙事构建了独特的空间诗学。李商隐"相见时难别亦难,东风无力百花残"的出门场景,将自然景物转化为情感符号;苏轼"人生到处知何似,应似飞鸿踏雪泥"的哲理思考,则把出门经历升华为生命体验的隐喻。

这些出门诗句之所以能穿越时空打动今人,在于它们捕捉了人类共通的生存体验:在安定与冒险、熟悉与陌生、回归与远行之间的永恒徘徊。当我们吟诵"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"(高适《别董大》)时,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出门远行的豪迈;当读到"临行密密缝,意恐迟迟归"(孟郊《游子吟》)时,仍会为那份出门前的牵挂而动容。

在当代社会,出门已变成稀松平常的举动,但古典诗词中那些关于出门的咏叹,依然提醒着我们:每一次出门都是生命的微型史诗,都值得用诗意的眼光去审视和品味。这些凝结在诗句中的出门记忆,不仅是文学遗产,更是理解中国传统情感模式与文化心理的重要窗口。


古文诗词
小编:小北整编
相关文章相关阅读
  • 周排行
  • 月排行
  • 年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