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天高云淡,望断南飞雁。不到长城非好汉,屈指行程二万。"毛泽东在《沁园春·雪》中这豪迈的诗句,将登高望远的爽朗心境抒发得淋漓尽致。秋风送爽的季节,最宜登高远眺,让身心在天地间尽情舒展。
登高望远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最钟爱的雅事。杜甫在《望岳》中吟咏"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",将登临绝顶的豪情壮志表达得酣畅淋漓。站在高处,视野豁然开朗,胸中块垒尽消,这种爽快之感,犹如清泉涤荡心灵。古人登高必赋诗,正是因为这种开阔的视野能激发创作灵感,让文思如泉涌。

秋高气爽的时节,最是登高好时光。王维在《山居秋暝》中描绘"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"的清新景致,正是秋日登高的绝妙写照。秋风拂面,带着丝丝凉意,却又不觉寒冷,恰到好处地唤醒沉睡的感官。放眼望去,层林尽染,漫山红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这般壮美景色,令人心旷神怡。
登高之爽,首先在于视野的开阔。当我们拾级而上,每一步都在拓展视野的边界。苏轼在《赤壁赋》中感叹"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",正是登高望远时对宇宙浩瀚的深刻感悟。站在高处,远山如黛,近水含烟,天地万物尽收眼底,这种视觉上的享受,带来的是心灵的释放。
登高之爽在于心境的升华。李白在《登金陵凤凰台》中写道"三山半落青天外,二水中分白鹭洲",将登高时的超然心境描绘得入木三分。当我们远离尘嚣,置身于高山之巅,所有的烦恼与忧愁都显得微不足道。这种心境的转变,犹如拨云见日,让人重获内心的宁静与平和。

登高之爽还在于身体的舒展。登山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锻炼,每一步攀登都在挑战自我的极限。当终于登顶,清风拂面,汗透衣衫的感觉格外畅快。这种身体上的释放,配合着精神上的愉悦,构成了完整的登高体验。
古人登高,往往寄托着深厚的情感。王勃在《滕王阁序》中写道"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",将秋日登高的美景与人生感悟完美融合。登高不仅是为了欣赏风景,更是为了在广阔天地间寻找心灵的归宿。当我们站在高处,俯瞰众生,往往能对人生有新的领悟。
在现代社会,人们更需要这种登高的体验。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,终日为琐事奔波,很容易迷失自我。适时地走出城市,登高望远,让身心在自然中得到休憩,这种释放与重生,是任何娱乐活动都无法替代的。
登高之爽,还在于它带来的思考空间。当我们远离喧嚣,独自站在高处,最易引发对生命的思考。陈子昂在《登幽州台歌》中慨叹"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",这种苍茫天地间的孤独感,反而让人更加珍惜当下的存在。登高让我们明白,人生如登高,需要不断攀登,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。
秋日登高,还可以领略别样的自然之美。杜牧在《山行》中描绘"远上寒山石径斜,白云生处有人家"的景致,正是秋日山行的真实写照。漫山遍野的秋色,层林尽染的红叶,配合着清爽的秋风,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。这种美,不仅悦目,更能悦心。
登高望远时,最宜吟诗作赋。古人留下的众多带"爽"字的诗句,都是在这种情境下创作出来的。比如陆游的"秋色连波,波上寒烟翠",王安石的"登临送目,正故国晚秋,天气初肃",这些诗句都捕捉到了登高时的那种清爽感受。当我们亲身体验这种境界,便能更深切地理解这些诗句的意境。
登高之爽,还体现在它带来的成就感。每登上一级台阶,就离目标更近一步;每征服一座山峰,就收获一份自信。这种通过努力获得的快乐,远比轻易得到的满足更加持久。正如人生,唯有经历攀登的艰辛,才能体会登顶的喜悦。
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,不妨择一日晴空,约三五知己,寻一处名山,体验登高望远的畅快。让清风吹散烦恼,让视野开阔心胸,在天地间找回最本真的自己。当站在山顶,极目远眺,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,定会让你感叹:这才是人生至爽的时刻!

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