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白露诗句,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钟爱的创作题材。白露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,标志着仲秋时节的正式开始。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,白露如期而至,此时天气转凉,清晨时分草木上开始出现晶莹的露珠。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气,激发了无数诗人的创作灵感,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诗作。
在《诗经·蒹葭》中,我们能看到最早关于白露的诗句:"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"这首诗以白露起兴,描绘了一幅秋意盎然的画面。芦苇青青,白露凝结成霜,心爱的人儿却在水的那一边。这种意境既表达了季节的转换,又暗含了求之不得的惆怅,成为后世咏白露的典范之作。

杜甫在《月夜忆舍弟》中写道:"戍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。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"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,诗人借白露时节表达了对弟弟的深切思念。"露从今夜白"既点明了节气,又暗喻着诗人内心的凄凉与孤寂。在战乱年代,这样的诗句更显得意味深长。
李白的《玉阶怨》则从另一个角度描绘了白露:"玉阶生白露,夜久侵罗袜。却下水晶帘,玲珑望秋月。"这首诗以白露为背景,通过"玉阶生白露"的意象,刻画了一位女子在秋夜中的孤寂等待。露水浸湿罗袜的细节,既表现了秋夜的寒凉,又暗示了等待的漫长。
白居易在《南湖晚秋》中写道:"八月白露降,湖中水方老。旦夕秋风多,衰荷半倾倒。"这首诗描绘了白露时节南湖的秋景,通过"白露降""秋风多"等意象,生动地表现了季节更替的自然景象。诗人对景物的细腻观察,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。
王维的《山居秋暝》虽未直接提及白露,但其中"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"的意境,与白露时节的气息不谋而合。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笔触,描绘了秋日山居的静谧美景,体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。
杜牧的《秋夕》也是咏白露的佳作:"银烛秋光冷画屏,轻罗小扇扑流萤。天阶夜色凉如水,卧看牵牛织女星。"诗中"天阶夜色凉如水"的描写,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白露时节夜晚的凉意,与七夕传说相结合,更添几分浪漫色彩。
李商隐在《辛未七夕》中写道:"恐是仙家好别离,故教迢递作佳期。由来碧落银河畔,可要金风玉露时。"金风玉露"成为描写白露时节最经典的词汇之一,后来秦观在《鹊桥仙》中化用为"金风玉露一相逢,便胜却人间无数",将白露时节的相逢赋予了神圣美好的寓意。
范成大的《白露》诗直接以节气为题:"岁晚悲穷律,他乡念索居。寂寞灰心尽,摧残白发余。……"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白露时节的羁旅之思,将节气与人生感慨巧妙结合。
陆游的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》中:"三万里河东入海,五千仞岳上摩天。遗民泪尽胡尘里,南望王师又一年。"虽然主要表达爱国情怀,但诗中描写的秋夜凉意,与白露时节的气候特征相呼应。
苏轼在《赤壁赋》中写道:"白露横江,水光接天",虽然这是一篇赋文,但其中对白露的描写极具画面感。在月光照耀下,白露弥漫江面,水光与天际相连,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。
除了这些著名诗人的作品,民间还有许多描写白露的诗歌。比如佚名的《白露》:"白露暧秋色,月明清漏中。痕沾珠箔重,点落玉盘空。"这些诗作虽然不如名家之作流传广泛,但同样生动地记录了古人对白露节气的观察与感受。
在白露时节,古人还有许多民俗活动。比如采集白露茶、酿造白露酒等,这些习俗也常常出现在诗歌中。明代诗人王世贞有诗云:"白露酒香清,开轩纳微凉",描写的就是白露时节饮酒纳凉的情景。
从这些关于白露的诗句中,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,以及他们将个人情感与季节特征相融合的艺术造诣。每一首诗都像是一扇窗口,让我们窥见古人在白露时节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。
这些诗句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,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它们记录了古人对自然的认知,表达了人们对时光流逝的感慨,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。在今天,当我们重读这些关于白露的诗句,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。
白露时节的诗词创作,往往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与静谧的美感。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"悲秋"的审美倾向有关,但也包含着对生命轮回的深刻思考。露水易逝,犹如人生短暂,这种意象

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