雾在诗人笔下从来不只是自然现象。王维在《终南山》中写道"白云回望合,青霭入看无",这变幻的雾霭恰似人生际遇的隐喻。有时浓得化不开,教人想起李商隐"晓镜但愁云鬓改,夜吟应觉月光寒"的惆怅;有时薄如蝉翼,又暗合苏轼"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"的旷达。范成大在《晓行》中描绘的"雾外江山看不真,只凭鸡犬认前村",何尝不是世间行走的写照?我们都在迷雾中摸索,借细微声响辨别方向。
历代诗人对雾的描写各具神韵。谢灵运"春晚绿野秀,岩高白云屯"是山间晨雾的清新,白居易"雾重烟轻,不见来时伴"是江雾的缠绵,而陶渊明"山中何所有,岭上多白云"则透着隐士的超然。最令人动容的当属杜甫在《小寒食舟中作》所写"娟娟戏蝶过闲幔,片片轻鸥下急湍",雾中生灵的翩跹姿态,暗含着乱世中对安宁的渴盼。这些诗句如雾中明珠,历经岁月洗礼愈发温润。
雾的意象在中国画中同样精妙。米芾的米点山水善用淡墨渲染云雾,黄公望《富春山居图》中若有若无的烟岚,都与"雾失楼台,月迷津渡"的诗境相通。古人作画讲究"计白当黑",雾的留白恰是想象驰骋的空间,正如严维诗云"柳塘春水漫,花坞夕阳迟",未显之景反更引人入胜。这种艺术手法与王维"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"的美学一脉相承。
现代人站在玻璃幕墙后看雾,与古人倚栏望雾的心境已然不同。当我们吟诵韦应物"春潮带雨晚来急,野渡无人舟自横"时,是否还能体会那种与自然相融的闲适?雾在霓虹映照下失去原本的素净,但当我们静心品读这些描写雾大的诗句,仍能感受到穿越时空的慰藉。或许正如陆游所言"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",雾终会散,而诗中意境永存。
晨光熹微时推窗,但见天地间铺开一幅氤氲水墨。远山如黛隐青鸾,近水含烟藏白鹭,正是"平明江雾寒,楼阁隐青鸾"的意境。这般雾景总让人想起李贺《江南弄》中"江中绿雾起凉波"的迷离,又似李白所咏"烟涛微茫信难求"的苍茫。雾中世界宛若褪去颜色的古绢,让杜牧"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"的慨叹穿越千年,依然在每片水汽中颤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