已晚为诗句,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中,这个意象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对时光流逝的深沉感慨。当夕阳西斜,暮色渐浓,诗人们总能在这样的时刻捕捉到生命的真谛与自然的韵律。从杜甫的"岁晚身何托"到李商隐的"向晚意不适",从王维的"斜阳照墟落"到苏轼的"暮云收尽溢清寒",这些诗句无不展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对"已晚"时刻的独特感悟。
在杜甫的《岁晚》中,诗人以"岁晚身何托,灯前客未空"开篇,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。安史之乱后的唐朝,正值多事之秋,杜甫借"岁晚"之景,抒发了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忧虑。诗中"江汉思归客,乾坤一腐儒"的慨叹,不仅是诗人自身的写照,更成为乱世文人的集体心声。这种将个人迟暮与时代黄昏相融合的笔法,展现了杜甫作为诗圣的博大胸怀。
李商隐的《登乐游原》更是将"已晚"的意境推向了极致。"向晚意不适,驱车登古原"开篇即点明时间节点,而"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"则成为千古绝唱。这两句诗既是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惋惜,也是对生命规律的深刻认知。诗人站在乐游原上,眺望长安城外的暮色,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,创造出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。
王维的《渭川田家》则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"已晚"的诗意。"斜阳照墟落,穷巷牛羊归"描绘出一幅田园暮色图,而"田夫荷锄至,相见语依依"则展现了农耕文明中的人情之美。诗人通过"已晚"时分的日常场景,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,这种将禅意融入日常的笔法,正是王维诗作的独特魅力。
苏轼在《阳关曲·中秋作》中写道"暮云收尽溢清寒,银汉无声转玉盘",将中秋之夜的"已晚"时刻描绘得空灵澄澈。词人通过对月夜景色的细腻刻画,抒发了对人生聚散的哲思。"此生此夜不长好,明月明年何处看"的感慨,既是对当下美好的珍惜,也是对未来的期许,展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。
白居易的《暮立》一诗,"黄昏独立佛堂前,满地槐花满树蝉"的描写,将佛寺暮色与禅意相结合。诗人通过"已晚"时分的静观,体悟到"大抵四时心总苦,就中肠断是秋天"的人生况味。这种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感悟相融的写法,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通俗中见深刻的艺术特色。
杜牧的《秋夕》中"银烛秋光冷画屏,轻罗小扇扑流萤"的描写,将宫廷女子的寂寞与秋夜之"晚"巧妙结合。"天阶夜色凉如水,卧看牵牛织女星"的结句,更是在清凉的夜色中寄托了对爱情的美好向往。这种以景抒情的手法,使全诗在清冷的秋夜氛围中透露出温暖的人文关怀。
陆游的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》中,"三万里河东入海,五千仞岳上摩天"的壮阔景象,与"遗民泪尽胡尘里,南望王师又一年"的悲愤形成强烈对比。诗人借助秋夜将晓的"已晚"时刻,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。
李清照的《声声慢》开篇即点明时间"寻寻觅觅,冷冷清清,凄凄惨惨戚戚。乍暖还寒时候,最难将息",而"梧桐更兼细雨,到黄昏、点点滴滴"更是将"已晚"时分的愁绪推向极致。女词人通过对暮秋黄昏的细腻描写,将个人遭遇与时代变迁融为一体,创造出感人至深的艺术境界。
范仲淹在《苏幕遮》中写道"碧云天,黄叶地,秋色连波,波上寒烟翠",描绘出秋日傍晚的苍茫景象。"山映斜阳天接水,芳草无情,更在斜阳外"的感叹,既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,也是对人生际遇的思考。这种将个人情感融入广阔天地的写法,展现了词人博大的胸襟。
辛弃疾的《青玉案·元夕》中"东风夜放花千树,更吹落、星如雨"的元宵夜景,与"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"的经典结句,将节日之"晚"与人生感悟巧妙结合。词人通过对元宵夜色的描写,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求。
晏殊的《浣溪沙》中"一曲新词酒一杯,去年天气旧亭台。夕阳西下几时回"的感慨,将"已晚"时刻与时光流逝的主题紧密结合。"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"的哲思,更是在暮春夕阳中体悟到的人生真谛。
张继的《枫桥夜泊》"月落乌啼霜满天,江枫渔火对愁眠"的描写,将秋夜之"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