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汉语词典知识平台,分享汉字词语知识、历史文学知识解答!

励北网

白牡丹的优美诗句 冰绡素影里的千古绝唱

来源:励北网  作者:小北  发布时间:2025-09-29 02:22
摘要:历代诗人创作的白牡丹诗句精选,涵盖韦庄、苏轼等名家作品,解析古典诗词中的牡丹意象与审美演变,白牡丹在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象征与艺术表现。...

白牡丹的优美诗句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犹如月下清辉,唐代诗人韦庄在《白牡丹》中写道:"闺中莫妒新妆妇,陌上须惭傅粉郎。昨夜月明浑似水,入门唯觉一庭香。"这四句诗以素净笔触勾勒出白牡丹的绝代风姿,不直接描摹花瓣形态,反而通过"新妆妇""傅粉郎"的对比衬托,让读者在想象中看见那抹皎洁如玉的花影。更妙的是尾句以虚写实,月华流转间唯余满庭暗香,将视觉体验转化为嗅觉记忆,正是中国古典美学"羚羊挂角,无迹可求"的至高境界。

宋代文豪苏轼在《和述古冬日牡丹》中另辟蹊径:"一朵妖红翠欲流,春光回照雪霜羞。化工只欲呈新巧,不放闲人得少休。"虽题写红牡丹,但"雪霜羞"三字恰成白牡丹的传神注脚。这种以色彩互衬营造意境的笔法,在白居易《白牡丹·和钱学士作》中更为精妙:"城中看花客,旦暮走营营。素华人不顾,亦占牡丹名。"看似平淡的叙述里,"素华"与"营营"形成强烈反差,道出白牡丹在姹紫嫣红中的独特定位——不争春色,独守本真。

白牡丹的优美诗句 冰绡素影里的千古绝唱-1

明代陆树声的《白牡丹》组诗则将物象升华为精神象征:"玉楼春雪洗胭脂,素艳凝香胜粉施。莫道梨花能淡伫,须知姚魏不同时。"诗中"洗胭脂"的意象既呼应了韦庄的傅粉典故,又以冰雪质地强化了白牡丹的圣洁气质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"姚魏"的用典,暗指唐宋时期最负盛名的姚黄魏紫两大牡丹名种,通过对比凸显白牡丹超越时代审美的永恒价值。

清代女诗人倪瑞璿在《白牡丹》中注入女性视角:"瑶台月下飞琼姿,不向东风斗艳时。纵使牡丹称绝色,素心只许白云知。"这首七绝以"飞琼"典故开篇,将白牡丹与神话中的许飞琼相联系,继而用"不斗艳"三字点破其孤高品性。尾句"素心只许白云知"更是神来之笔,既暗合"云想衣裳花想容"的唐诗意境,又赋予白牡丹隐士般的超然气度。

历代诗人对白牡丹的咏叹往往与人格理想交织。唐代裴士淹的《白牡丹》可谓典范:"长安年少惜春残,争认慈恩紫牡丹。别有玉盘承露冷,无人起就月中看。"诗中"玉盘承露"的意象既写实又象征,既描摹白牡丹花瓣承露的晶莹之态,又暗喻高士怀抱明珠而无人识的寂寥。这种物我合一的表达,在宋代林逋"疏影横斜水清浅,暗香浮动月黄昏"的咏梅名句中得到延续,但白牡丹更添几分人间烟火的温润。

值得玩味的是,白牡丹在佛教文化中亦具特殊意涵。《华严经》将白莲视为清净法身的象征,而中土诗人常以白牡丹代指佛国净土。明代苍雪大师的"松下无人一局残,空山松子落棋盘。神仙更有神仙着,毕竟输赢下不完"虽未直言白牡丹,但"空山松子"的禅境与白牡丹"素华人不顾"的意象异曲同工,共同构筑起超脱世俗的精神家园。

从审美演变角度看,白牡丹诗作经历了从物象摹写到心象表达的升华。初唐时期多侧重其形貌特征,如王维《红牡丹》中"绿艳闲且静"的工笔描绘;至中晚唐则渐重神韵,李商隐"压径复缘沟,当窗又映楼"的《牡丹》虽咏红紫品种,但其营造空间层次的手法,为后世白牡丹诗作提供了艺术范式。宋人更将哲理思考融入其中,杨万里"白日青天满地红,何须更待晓来风"的《晓看牡丹》,看似写色却意在破执,与禅宗"色即是空"的智慧遥相呼应。

这些凝结着千年智慧的白牡丹诗篇,不仅记录着古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,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特有的精神密码。当我们在月夜品读"入门唯觉一庭香"的妙句,仿佛能穿越时空,看见那些伫立花前的文人雅士,他们以白牡丹为镜,照见的是冰壶秋月般的理想人格。这种将自然审美与道德修养完美融合的创作传统,正是中国古典诗词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。


古文诗词
小编:小北整编
相关文章相关阅读
  • 周排行
  • 月排行
  • 年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