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含仲"二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虽不常见,却蕴含着独特的文化意蕴。仲字本义指排行第二,引申为居中、正中的含义,在诗词创作中往往承载着中庸之道与平衡之美。唐代诗人王维在《赠裴十迪》中写道"风景日夕佳,与君赋新诗。澹然望远空,如意方在兹。春风动百草,兰蕙生我篱。暧暧日暖闺,田家来致词。欣欣春还皋,澹澹水生陂。桃李虽未开,荑萼满其枝。请君理还策,敢告将农时。"其中虽未直接出现"含仲"二字,但诗中"如意方在兹"的意境恰与"仲"字所蕴含的居中守正之意相通。
宋代词人苏轼在《水调歌头》中"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"的千古名句,虽未明言仲字,但其"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"的哲思,正暗合了仲字所代表的中和之道。这种以中庸之道为核心的美学追求,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范式。诗人往往通过意象的平衡布局、情感的适度表达,展现出国人特有的处世智慧。
从《诗经》中的"仲氏任只,其心塞渊"到汉代乐府诗的"仲冬十一月,北风徘徊",仲字在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丰富的意象层次。在季节描写中,"仲春""仲夏""仲秋""仲冬"的表述不仅指示时间,更寄托着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感悟。如杜甫《夏夜叹》中"仲夏苦夜短,开轩纳微凉"的描写,既写实又抒情,展现出诗人对自然时序的敏锐感知。
在情感表达方面,含仲意境的诗词往往体现出"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"的中和之美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中"浔阳江头夜送客,枫叶荻花秋瑟瑟"的秋景描写,虽写离别之愁,却通过"醉不成欢惨将别,别时茫茫江浸月"的含蓄表达,使哀愁之情得以升华,这正是仲字意境在情感调控上的典型体现。
从创作技法来看,含仲意境的诗词讲究"不偏不倚"的平衡之美。在律诗的对仗中,诗人常通过平仄相间、虚实相应的手法,营造出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。李商隐《锦瑟》中"庄生晓梦迷蝴蝶,望帝春心托杜鹃"的千古名对,正是这种平衡之美的完美诠释。
值得注意的是,含仲意境的诗词创作并非一味追求平和,而是在矛盾中寻求统一,在对比中达成和谐。李白《将进酒》中"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"的豪放与"与君歌一曲,请君为我倾耳听"的婉转相映成趣,这种张弛有度的艺术处理,正是仲字精神在诗歌创作中的生动体现。
纵观中国古典诗词发展史,含仲意境的作品往往能够超越时代局限,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。这是因为它们所体现的中和之美,既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,又契合人类对和谐之美的普遍追求。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重读这些蕴含仲字意境的古典诗词,不仅能让我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,更能获得心灵的滋养与启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