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俞"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虽不常见,却承载着独特的文化意蕴。这个看似简单的汉字,在诗人笔下往往化作情感的载体,或表赞同,或示应允,更常借音寓情,成为诗词意境中不可或缺的一笔。
在《诗经·大雅·板》中便有"老夫灌灌,小子蹻蹻,匪我言耄,尔用忧谑。多将熇熇,不可救药。天之方懠,无为夸毗。威仪卒迷,善人载尸。民之方殿屎,则莫我敢葵。丧乱蔑资,曾莫惠我师。天之牖民,如埙如篪,如璋如圭,如取如携。携无曰益,牖民孔易。民之多辟,无自立辟。价人维藩,大师维垣。大邦维屏,大宗维翰。怀德维宁,宗子维城。无俾城坏,无独斯畏。敬天之怒,无敢戏豫。敬天之渝,无敢驰驱。昊天曰明,及尔出王。昊天曰旦,及尔游衍。"敬天之渝"的"渝"字与"俞"音近,暗含顺应天意之意。这种音韵上的巧妙运用,展现了古人"以声寓情"的创作智慧。
唐代诗人李白在《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》中写道:"少年不得意,落魄无安居。愿随任公子,欲钓吞舟鱼。常时饮酒逐风景,壮心遂与功名疏。兰生谷底人不锄,云在高山空卷舒。汉家天子驰驷马,赤军蜀道迎相如。天门九重谒圣人,龙颜一解四海春。彤庭左右呼万岁,拜贺明主收沉沦。翰林秉笔回英眄,麟阁峥嵘谁可见。承恩初入银台门,著书独在金銮殿。龙钩雕镫白玉鞍,象床绮食黄金盘。当时笑我微贱者,却来请谒为交欢。一朝谢病游江海,畴昔相知几人在。前门长揖后门关,今日结交明日改。爱君山岳心不移,随君云雾迷所为。梦得池塘生春草,使我长价登楼诗。别后遥传临海作,可见羊何共和之。"俞"字虽未直接出现,但诗中"随君云雾迷所为"的意境,恰与"俞"字所含的顺应、随从之意相契合。
宋代词人苏轼在《水调歌头》中写道:"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。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。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"词中"何事长向别时圆"的诘问,暗含对命运安排的"俞"从与无奈,展现了词人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思考。
值得注意的是,"俞"字在诗词中常与"愉"相通,表达欢愉之情。如《诗经·小雅·车舝》中"式燕且誉,好尔无射"的欢宴场景,虽未直接用"俞"字,但其中洋溢的愉悦情感,正是"俞"字内涵的生动体现。这种情感表达方式,展现了古人"以乐景写哀,以哀景写乐"的艺术手法。
在禅诗创作中,"俞"字更常被赋予超脱的意境。唐代诗僧寒山有诗云:"高高峰顶上,四顾极无边。独坐无人知,孤月照寒泉。泉中且无月,月自在青天。吟此一曲歌,歌中不是禅。"诗中"独坐无人知"的意境,暗含对自然规律的"俞"从,体现了禅宗"顺应自然"的哲学思想。
明清时期,随着词牌的发展,"俞"字在诗词中的运用更为精妙。纳兰性德在《浣溪沙》中写道:"谁念西风独自凉,萧萧黄叶闭疏窗。沉思往事立残阳。被酒莫惊春睡重,赌书消得泼茶香。当时只道是寻常。"词中"当时只道是寻常"的感慨,暗含对往昔的追忆与对命运的"俞"从,展现了词人细腻的情感世界。
从音韵学角度看,"俞"字在古诗词中常作为韵脚使用,与"渝、愉、逾"等字形成和谐的韵律。这种音韵上的美感,不仅增强了诗词的音乐性,更深化了情感的表达。如杜甫《春望》中"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"的深沉感慨,虽未直接用"俞"字,但其韵律节奏中蕴含的哀而不伤的情感,正与"俞"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相呼应。
纵观中国古典诗词,"俞"字虽不显眼,却如一颗明珠,在诗词的长河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。它或明或暗地承载着古人的情感与哲思,成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