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首词的上阕写词人望月怀远,下阕写对亲人的思念,全词以月为线索,将写景、抒情、议论融为一体,意境豪放而阔大,情怀乐观而旷达,语言如行云流水,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。苏轼通过"冰轮"(月亮的别称)这一意象,不仅描绘了中秋明月的皎洁美丽,更寄托了对人生离合的深刻感悟。
"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"一句,以月亮的圆缺比喻人生的无常,表达了词人对人生哲理的领悟,而"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"则是对亲人的美好祝愿,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。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,更体现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在中国古典诗词中,"冰轮"常被用作月亮的雅称,因其清冷、皎洁的形象,多用于表达孤高、清幽的意境。除苏轼外,李白、杜甫等诗人也曾在诗中运用这一意象,如李白的"小时不识月,呼作白玉盘"虽未直接使用"冰轮",但同样以玉盘喻月,展现了对月亮的浪漫想象。
苏轼的这首《水调歌头》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,更是中秋文化的象征。每逢中秋,人们常吟诵此词,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团圆的美好期盼。词中"冰轮"的意象,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,成为中秋明月的最佳代言。
冰轮的诗句"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"出自苏轼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,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,是苏轼在密州任上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思念之作。开篇"明月几时有"以问月起兴,展现了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,"把酒问青天"则通过饮酒问天的豪放姿态,抒发了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