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诗人王勃在《滕王阁诗》中写道:"滕王高阁临江渚,佩玉鸣鸾罢歌舞。画栋朝飞南浦云,珠帘暮卷西山雨。"这四句诗生动描绘了滕王阁的雄伟气势和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观。阁临赣江,俯瞰江渚,朝云暮雨,尽收眼底。诗人通过"画栋""珠帘"等意象,既展现了建筑的华美,又暗含世事变迁的感慨。
白居易在《钟陵饯送》中吟咏:"翠幕红筵高在云,歌钟一曲万家闻。路人指点滕王阁,看送忠州白使君。"这首诗不仅记录了唐代滕王阁作为宴饮场所的盛况,更通过"路人指点"的细节,说明当时滕王阁已是闻名遐迩的地标建筑。

宋代文人对滕王阁的题咏更是层出不穷。苏轼在《虔州八境图八首》中写道:"回峰乱嶂郁参差,云外高人世得知。谁向空山弄明月,山中木客解吟诗。"虽然未直接提及滕王阁,但诗中描写的赣南山水,正是滕王阁所处的自然环境。黄庭坚在《登快阁》中"落木千山天远大,澄江一道月分明"的意境,与王勃的秋水长天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明代大儒王阳明在平定宁王之乱后,曾登临滕王阁并赋诗:"岁晚江城闭阁眠,梦回清晓独凄然。旌旗影动星辰里,鼓角声悲海岳前。"这首诗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,赋予滕王阁更深层的文化内涵。
清代诗人袁枚在《滕王阁》中写道:"高阁依然俯碧流,滕王蛱蝶几经秋。临风欲问当年事,江水无言送去舟。"诗人抚今追昔,通过"依然俯碧流"与"几经秋"的对比,抒发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。

现代诗人毛泽东1959年登临滕王阁时所作"豫章西望彩云间,九派茫茫九点烟。陶令不知何处去,桃花源里可耕田?"更是将传统意象与革命情怀巧妙结合,为这座古建筑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。
这些描写滕王阁的诗句古诗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,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,不仅在于它们精湛的艺术造诣,更在于它们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。每一首诗都是一扇窗口,让我们窥见不同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。从王勃的青春豪迈到白居易的现实关怀,从苏轼的超然物外到王阳明的家国情怀,这些诗篇共同构筑了滕王阁作为文化符号的多维内涵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诗歌在描写滕王阁时往往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。诗人既写实景,又抒情怀;既描摹外在形胜,又寄托内在情思。如王勃的"阁中帝子今何在?槛外长江空自流",在壮阔的景象中注入深沉的历史感怀,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。
这些诗作还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"以少总多"的美学特征。往往通过几个精心选择的意象,如"画栋""珠帘""落霞""孤鹜"等,就能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,构建出完整的意境世界。这种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,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。
千余年来,滕王阁屡毁屡建,至今已重修29次之多。但无论建筑如何变迁,这些描写滕王阁的诗句古诗却历久弥新,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。它们不仅记录了一座建筑的兴衰,更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。当我们今天重读这些诗篇时,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震撼力。
描写滕王阁的诗句古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。这座始建于唐代永徽四年(653年)的江南名楼,因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《滕王阁序》而名扬天下,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"更成为千古传诵的绝唱。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此楼,无不触景生情,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。

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