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,其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。这首《咏鹅》据传是诗人七岁时所作,充分展现了其早慧的诗才。全诗仅用十八个字,就勾勒出一幅生动活泼的白鹅戏水图。首句"鹅鹅鹅"以重复的呼语开篇,既模拟了鹅的叫声,又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,使读者仿佛听到群鹅的欢快鸣叫。
"曲项向天歌"一句,精准地捕捉了鹅昂首鸣叫时的姿态。一个"曲"字,既写出了鹅颈的弯曲形态,又暗含了鹅鸣叫时颈部的动态变化。"向天歌"则赋予了鹅以人的情感,仿佛它们正在向天空欢快地歌唱,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使诗歌更具感染力。
第三句"白毛浮绿水"运用色彩对比的手法,白与绿的鲜明对比,不仅突出了鹅的洁白羽毛,也衬托出水的清澈碧绿。"浮"字用得极为精妙,既表现了鹅在水中的轻盈姿态,又暗示了水波的荡漾,静中有动,动中有静。
末句"红掌拨清波"更是点睛之笔。红色的鹅掌在清澈的水波中划动,"拨"字生动地表现了鹅掌划水的动作,使整个画面顿时活跃起来。红掌、清波的色彩搭配,与前面的白毛、绿水相呼应,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、动静相宜的生动画面。
这首诗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生动形象的描写,更在于其蕴含的深刻哲理。诗人通过对白鹅的观察,表达了对自由自在、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。鹅在水中自由嬉戏的场景,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。这种寄情于物、托物言志的手法,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。
从诗歌格律来看,《咏鹅》虽然篇幅短小,但符合五言绝句的格律要求,平仄协调,对仗工整。每句五个字,节奏明快,朗朗上口,非常适合儿童诵读和记忆。这也是这首诗能够经久不衰、广为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骆宾王的诗歌创作继承了汉魏乐府民歌的传统,同时又开创了唐代诗歌的新风貌。他的诗作语言通俗易懂,意境清新自然,富有生活气息。《咏鹅》正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,它既保持了古典诗歌的典雅,又具有民间歌谣的活泼,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
这首诗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文学领域。它不仅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,成为无数中国人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,还被谱成歌曲,改编成舞蹈,以各种艺术形式广泛传播。在当代,这首诗更是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,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通过对《咏鹅》的赏析,我们可以感受到骆宾王诗歌的独特魅力。诗人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,将日常生活中平凡的景物转化为不朽的艺术形象。这种化平凡为神奇的艺术功力,正是骆宾王诗歌创作的珍贵遗产,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永恒魅力所在。
骆宾王的诗句"鹅鹅鹅,曲项向天歌。白毛浮绿水,红掌拨清波"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。这首《咏鹅》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,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白鹅在水中嬉戏的场景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