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汉语词典知识平台,分享汉字词语知识、历史文学知识解答!

励北网

带颐的诗句 颐和园诗韵与古典园林意境

来源:励北网  作者:小北  发布时间:2025-09-01 09:21
摘要:带颐诗句的文化内涵与颐和园造园艺术的交融,解析古典诗词中颐字的美学意境,展现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颐养身心的哲学智慧。...

“绿杨烟外晓寒轻,红杏枝头春意闹。欲问行人去哪边,眉眼盈盈处,带颐笑。”宋代词人宋祁的这阙《玉楼春》,以“带颐笑”三字勾勒出春日游园时女子含羞带笑的娇媚神态,成为古典诗词中刻画人物神态的经典意象。这个“颐”字,既指面颊,亦含养护之意,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着深厚的美学与哲学内涵。

颐和园作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,其命名便取自“颐养太和”之意。《周易》有云:“颐,贞吉,养正则吉也。”这座占地达290公顷的园林,完美诠释了古人“天人合一”的造园理念。昆明湖波光潋滟,万寿山层峦叠翠,十七孔桥如长虹卧波,每一处景致都暗合着“颐”的哲学——既是自然之美的颐养,亦是心灵之境的陶冶。

带颐的诗句 颐和园诗韵与古典园林意境-1

漫步在长廊之中,梁枋上绘制的14000余幅苏式彩绘,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历史故事。这些画作中,不乏“人面桃花相映红”的仕女图,她们或凭栏远眺,或执扇掩面,恰如诗词中“带颐笑”的佳人,将东方女性的温婉含蓄展现得淋漓尽致。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“山色湖光共一楼”,更是将园林景致与人文情怀完美融合,体现了“观物取象,立象尽意”的传统美学。

在古典诗词的长河中,“颐”字往往与雅趣闲情相系。白居易《池上篇》中“偶得幽闲境,遂忘尘俗心”的惬意,苏轼“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”的妙喻,都与颐和园“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”的造园艺术异曲同工。这些诗作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致,更寄托了文人墨客对理想生活的向往——在山水之间颐养性情,在园林之中感悟人生。

值得注意的是,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,在1860年曾遭英法联军焚毁。1888年,慈禧太后动用海军经费重建,并更名为颐和园,取“颐养冲和”之意。这一历史变迁,使“颐”字更添一层深意——它不仅是个人的修养,更关乎家国天下的治理智慧。《尚书》云:“颐贞吉,养正则吉”,强调以正道养民,方能国泰民安。

带颐的诗句 颐和园诗韵与古典园林意境-2

今日的颐和园,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,每年吸引数千万游客前来参观。当人们泛舟昆明湖上,远眺佛香阁的巍峨;当漫步于西堤六桥,欣赏桃红柳绿的美景;当在谐趣园中聆听溪水潺潺,都能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“颐养”之乐。这种乐趣,既是对自然之美的欣赏,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心灵共鸣。

正如王国维在《人间词话》中所言:“一切景语皆情语”。颐和园的一草一木、一亭一阁,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。而“带颐笑”这样的诗词意象,正是这种文化底蕴的生动体现——它不仅是外在的容貌描绘,更是内在的精神写照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或许我们更需要这种“颐养”的智慧:在自然中寻找宁静,在文化中获得滋养,让心灵得到真正的休憩与升华。


古文诗词
小编:小北整编
相关文章相关阅读
  • 周排行
  • 月排行
  • 年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