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汉语词典知识平台,分享汉字词语知识、历史文学知识解答!

励北网

示儿爱国诗句 陆游临终教诲的赤子之心

来源:励北网  作者:小北  发布时间:2025-08-31 07:01
摘要:陆游《示儿》诗以28字凝聚毕生家国情怀,展现将个人生命融入国家命运的崇高境界。这首诗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经典文本,其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在新时代仍具重要意义。...

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将个人生死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。首句"死去元知万事空"看似超脱,实则暗含无限遗憾;第二句"但悲不见九州同"笔锋陡转,道出诗人至死难忘的执念。后两句更是跨越生死界限,将收复失地的期盼寄托于子孙后代。这种将个人生命融入国家命运的写法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极为罕见,展现了陆游作为爱国诗人的崇高境界。

从创作背景看,这首诗写于嘉定二年(1209年)除夕,当时陆游已病入膏肓。据《剑南诗稿》记载,诗人临终前将儿孙唤至床前,用颤抖的手写下这首诗。值得注意的是,诗中"王师北定中原日"的"王师"并非指当时的南宋军队,而是寄托了诗人对理想中收复中原的正义之师的向往,这种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色彩,正是陆游爱国诗作的典型特征。

这首诗对后世影响深远。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《诗薮》中评价:"放翁临终《示儿》二十八字,可谓千古绝唱。"清代乾隆皇帝在南巡时特地到陆游故居凭吊,并亲笔题写"诗史"匾额。近代梁启超更称赞陆游"集中十九从军乐,亘古男儿一放翁"。在抗日战争时期,这首诗被广泛传诵,成为激励民众抗战的精神旗帜。

示儿爱国诗句 陆游临终教诲的赤子之心-1

从教育价值角度分析,《示儿》之所以能成为爱国诗的典范,在于它完美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"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"的价值理念。诗人将家庭伦理与爱国情怀有机结合,通过嘱咐子女的形式表达对国家统一的渴望,这种将大爱融入小爱的写作手法,使得爱国主题更加贴近人心。如今这首诗被收入中小学语文教材,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文本。

值得注意的是,陆游的爱国诗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。他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的南宋时期,其诗作中常出现"胡尘""中原"等特定历史意象。现代读者在理解时需要结合历史背景,避免简单套用当代语境。同时也要认识到,陆游的爱国情怀是建立在希望国家统一、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之上,这种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大爱情怀,正是其诗作历久弥新的根本原因。

从文学技法来看,《示儿》虽篇幅短小却蕴含巨大情感张力。诗人采用对比手法,将"万事空"与"不见九州同"形成强烈反差;运用时空跳跃,从临终时刻联想到未来收复之日;最后以家常嘱咐收尾,举重若轻中见深沉。这种举重若轻的艺术手法,使得沉重的爱国主题变得可触可感,真正达到了"感天地、泣鬼神"的艺术效果。

示儿爱国诗句 陆游临终教诲的赤子之心-2

当今社会重读《示儿》,更能体会其现实意义。在全球化背景下,爱国情怀需要与时俱进的理解。陆游诗作启示我们,爱国主义不是空洞口号,而是具体表现为对国土的热爱、对文化的认同、对民生的关怀。正如诗中所展现的,真正的爱国是超越个人生死的精神追求,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,这种精神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尤其值得弘扬。

示儿爱国诗句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《示儿》,这首诗以"死去元知万事空,但悲不见九州同"开篇,以"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"作结,短短四句二十八言,凝聚了诗人毕生的家国情怀。陆游生于北宋灭亡之际,成长于偏安一隅的南宋,亲眼目睹山河破碎、百姓流离的惨状。他一生力主抗金北伐,却屡遭主和派排挤,最终在85岁高龄时写下这首泣血绝笔。


古文诗词
小编:小北整编
相关文章相关阅读
  • 周排行
  • 月排行
  • 年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