撑着油纸伞,独自彷徨在悠长、悠长又寂寥的雨巷。这是戴望舒笔下关于伞的经典诗句,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伞意象的现代延续。伞在古诗词中不仅是遮阳避雨的实用工具,更是承载着丰富情感与深刻寓意的文化符号。
唐代诗人白居易在《雨中招张司业宿》中写道:"泥泞非游日,阴沉好睡天。能来同宿否,听雨对床眠。伞盖低垂金翡翠,熏笼乱搭绣衣裳。"这里的伞盖与华美服饰相映成趣,展现出唐代贵族生活的奢华景象。伞在此不仅是实用器物,更成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。
宋代词人周邦彦在《苏幕遮·燎沉香》中描绘:"叶上初阳干宿雨,水面清圆,一一风荷举。故乡遥,何日去?家住吴门,久作长安旅。五月渔郎相忆否?小楫轻舟,梦入芙蓉浦。"虽然未直接写伞,但"宿雨"二字暗示了雨具的存在,而词中游子思乡的情怀,恰如雨中撑伞独行的孤寂身影。
元代诗人萨都剌的《雨伞》更是直接以伞为题:"开如轮,合如束,剪纸调膏护秋竹。日中荷叶影亭亭,雨里芭蕉声簌簌。晴天却阴雨却晴,二天之说诚分明。但操大柄常在手,覆尽东西南北行。"这首诗将伞的开合形态、制作工艺与人生哲理巧妙结合,"但操大柄常在手"一句,更暗喻了掌握自己命运的深刻寓意。
明清时期,伞在诗词中的意象愈发丰富。明代唐寅在《雨中小景》中写道:"竹枝风动影摇金,雨打荷叶声碎玉。伞下佳人缓步归,罗裙微湿更添妩。"伞在这里成为美人图中不可或缺的点缀,与竹枝、荷叶共同构成一幅烟雨江南的生动画面。
清代纳兰性德在《浣溪沙》中吟咏:"雨歇微凉,十一年前梦一场。欲眠还展旧时书,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。倦眼乍低缃帙乱,重看一半模糊。幽窗冷雨一灯孤,料应情尽,还道有情无?"词中虽未明写伞,但"幽窗冷雨"的意境,自然让人联想到雨中独撑纸伞的孤寂身影。
伞在古诗词中不仅是实物描写,更常作为情感寄托的载体。它时而是离愁别绪的见证,如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中"渭城朝雨浥轻尘"的送别场景;时而是闲适生活的点缀,如杜甫《江畔独步寻花》中"黄四娘家花满蹊"的春日游赏;时而是人生际遇的隐喻,如苏轼《定风波》中"竹杖芒鞋轻胜马"的洒脱情怀。
从工艺角度看,古诗词中描绘的伞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制作技艺。唐宋时期多提及油纸伞,如"青箬笠,绿蓑衣"中的蓑衣其实也是雨具的一种;明清时期则更多出现绸伞、罗伞等精美伞具,如《红楼梦》中多次描写的"油纸伞"、"绸伞"等,体现了伞具工艺的发展与进步。
伞在民俗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。古时婚嫁习俗中,新娘出阁必要红伞遮头,寓意辟邪纳吉。这种习俗在诗词中亦有体现,如清代朱彝尊《鸳鸯湖棹歌》中"轻罗小扇扑流萤"的描写,虽写扇而非伞,但同样反映了女性日常生活中手持物的文化意义。
当我们吟咏这些关于伞的诗句时,不仅能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,更能透过小小的伞具,窥见古人生活的点点滴滴,体会他们寄托在日常器物中的深厚情感。伞开伞合间,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大门,让我们在千年之后,仍能与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。
本文地址:古文诗词频道 https://www.neebe.cn/guwen/1152741.html,励北网一个免费的知识分享平台,本站部分文章来网络分享,本着互联网分享的精神,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