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城南,死郭北,野死不葬乌可食。为我谓乌:且为客豪!野死谅不葬,腐肉安能去子逃?水深激激,蒲苇冥冥;枭骑战斗死,驽马徘徊鸣。梁筑室,何以南?何以北?禾黍不获君何食?愿为忠臣安可得?思子良臣,良臣诚可思:朝行出攻,暮不夜归!
这首收录于《乐府诗集》的《战城南》,以震撼人心的笔触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悲壮。开篇"战城南,死郭北"六个字,就将读者带入一个尸横遍野的古战场。诗人用乌鸦啄食尸体的意象,直白地展现了战争的血腥与无情。更令人动容的是,诗人竟以死者口吻对乌鸦说话:"且为客豪",请乌鸦在啄食前先为客死他乡的将士们号哭招魂。这种将悲愤化为荒诞的笔法,达到了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。
诗中"水深激激,蒲苇冥冥"的景物描写,与"枭骑战斗死,驽马徘徊鸣"的惨烈场景形成鲜明对比,营造出悲凉压抑的氛围。而"梁筑室,何以南?何以北"的诘问,更是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战争的荒谬——战士们在前线厮杀,后方却仍在修筑宫室,南北交通阻断,农业生产荒废。这种深刻的社会批判,使《战城南》超越了单纯的战争描写,成为对战争本质的深刻反思。
从诗歌艺术角度看,《战城南》体现了汉乐府民歌"感于哀乐,缘事而发"的现实主义精神。全诗采用杂言体,句式长短错落,节奏急促跌宕,恰似战鼓频催、刀剑相交的战场韵律。诗中运用对话体、反问句等多种表现手法,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。特别是"愿为忠臣安可得"的慨叹,道出了古代将士忠孝难两全的永恒困境。
这首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战歌,至今读来仍令人震撼。它不仅是汉代战争的生动记录,更是中华民族反对战争、向往和平的永恒心声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《战城南》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,成为中国古代战争题材诗歌的巅峰之作,对后世的边塞诗、战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。每当诵读这首诗,我们仿佛都能听到古战场上的金戈铁马之声,感受到先人对和平的深切渴望。
本文地址:古文诗词频道 https://www.neebe.cn/guwen/1152198.html,励北网一个免费的知识分享平台,本站部分文章来网络分享,本着互联网分享的精神,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