繁体息事寧人
拼音xī shì níng rén
注音ㄒ一 ㄕˋ ㄋ一ㄥˊ ㄖㄣˊ
近义相安无事 排难解纷 善罢甘休
反义推波助澜 惹事生非 无事生非
浏览0次
原意是不生事扰民。后指平息纠纷,使人安宁(常带有自我牺牲的意味)
例及吏人条书相告,不得听受,冀以息事宁人。——《后汉书·章帝纪》
英gallant; patch up a quarrel and reconcile the parties concerned;
息:平息。 事: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。 宁:使安定。 人: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、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。
例 司马懿为息事宁人起见,愿与铜马首领东方雄连姻。
引可转告五房族弟,谓余劝其息事宁人,勿再涉讼。—— 清·郑燮·《潍县署中寄舍弟墨》
1. 谓不生事扰民。
引《后汉书·章帝纪》:“其令有司,罪非殊死且勿案验,及吏人条书相告,不得听受,冀以息事寧人,敬奉天气。”《清史稿·高宗纪二》:“己卯,以用兵 金川 劳费,密諭 傅恒 息事寧人。”
2. 泛指平息人事纠纷。
引清 纪昀 《阅微草堂笔记·滦阳续录五》:“畏鬼者常情,非辱也。谬答以畏,可息事寧人。”孙中山 《致国民党员书》:“至于以息事寧人为藉口,而枉道以求合,吾党之士,所不屑为。”夏衍 《于伶小论》:“先天的具备了旧时代儒生的谦让与息事宁人的心情。”